2025年8月5号,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一场特殊的"心灵放疗"正悄然进行。在西安研究型医院学会安宁疗护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的持续关怀与专业引领下,特别邀请到心理咨询师刘西勤老师引导患者、家属、实习生通过小物件探索内心世界。刘西勤老师有着丰富心理团体带领经验的她让小物件成为照进心灵裂缝的微光,与物理治疗共同诠释"身心同治"的现代医疗真谛
活动伊始,刘西勤老师向参与者展示了琳琅满目的小物件,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在心理疗愈中却成为探索内心的"万能钥匙"。“物件排列的原理,是通过象征性语言触碰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刘西勤老师讲道,“当人们选择代表自己、家人或情绪的小物件,并在空间中自由排列时,潜意识的家庭关系模式、情感冲突或未完成的渴望,便会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看见即疗愈的开始,移动则是改变的可能。

本次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专委会和肿瘤放疗科团队的精心筹备与专业引导:
专委会李茸主任委员在开场致辞中强调:"今天,我们怀着诚挚的心情,邀请到刘西勤老师来到科室,为大家带来一场特别的心理辅导活动。首先,我代表科室全体成员,对刘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难免会遇到各种思绪起伏,有时是无形的压力,有时是未被察觉的情绪,这些都可能悄悄影响着我们的状态。而关注心灵的舒展、情绪的平和,始终是让我们更好面对生活的重要力量——这也是我们策划本次活动的初衷。此也想告诉在场的每一位:无论是生活中的琐碎,还是日常里的忙碌,懂得给自己的心灵“松松绑”,才能更有力量迎接每一个新的日子。科室始终希望为大家搭建这样的平台,让温暖与理解成为我们彼此陪伴的底色。接下来,就请大家带着开放的心态投入到活动中,感受这份专业陪伴带来的平静。”
李茸老师的话语,为这场心灵疗愈之旅锚定了温暖底色。而接下来,三位深耕心理领域、各有专长的老师,将以专业为舟,载着大家驶向内心深处。无论是用细腻洞察托住情绪暗流的朱翌瑛老师,擅长撬动关系视角的王慧老师,还是以沉稳气场引领全场的刘西勤老师,大家都带着同一个心愿——陪大家拨开情绪迷雾,寻回面对生活的从容力量。
朱翌瑛老师在整个过程专注观察每位参与者的排列细节,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性干预。她曾多次表示:"肿瘤患者的情绪往往如暗流涌动,我们需要用最温柔的方式帮他们找到出口。"在大家专注排列小物件时,朱翌瑛老师总是那个最安静的观察者。她不会站在正中间,而是轻轻挪动脚步在参与者周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既不会打扰大家的专注,又能清晰看到每个人的动作,她的目光像温暖的阳光,柔和地拂过每一位参与者。 当一位阿姨反复调整两个玩偶的位置时,朱老师会微微前倾身体,认真地看着她指尖的犹豫,仿佛读懂了那些没说出口的纠结。她不言语,却深深懂得。朱老师就像整个场域的“安全守护灯”,用她专注的陪伴和细腻的觉察,让每个人都能安心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知道无论情绪如何涌动,都有一道温柔的目光在稳稳托住自己。

王慧老师则擅长通过物件的微小调整,帮助参与者重构关系视角。如果说朱翌瑛老师是安静的守护者,那么王慧老师更像是灵巧的“关系搭桥人。当大家沉浸在物件的摆放中,王慧老师会带着温和的好奇心,轻轻走近。她不像是在指导,更像是在和大家一起探索那个由小物件构成的内心世界。她的眼睛特别敏锐,常常能注意到一些微妙的位置关系。她不强求改变,却总能轻轻拨动那根关键的心弦。在她那双善于发现“位置密码”的眼睛和温柔引导下,那些原本凝固的关系图景,就在小小的物件挪动间,悄悄流动、重新连接起来。她让大家看到:有时候,改变视角,只需要移动一点点位置;而关系的暖流,往往就藏在那“一点点”的缝隙里。
刘西勤老师站在活动室中央,温和而沉静的目光笼罩着整个场域。她用不急不缓的声音引导着大家:“现在,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哪个小物件在‘呼唤’你...” 当参与者陷入思考或情绪波动时,她会轻轻俯身,留足沉默的时间,仿佛在用无声的语言说:“我在这里,慢慢来。” 她的提问像投入湖心的石子,总能精准地荡开参与者内心的涟漪,让那些被病痛冻结的情感流动。
一位长期压抑情绪的患者,选择了一颗棱角分明的黑物件代表自己,而代表疾病的物件被他不自觉放在远处,刘西勤老师引导他观察这个距离:"疾病真的离你这么远吗?" 沉默良久后,患者第一次坦然面对自己的恐惧。

一位照顾患病丈夫多年的妻子,在排列中将代表自己的玩偶放在全家最后方。王慧老师轻轻移动玩偶位置:"你也需要被看见。"妻子瞬间泪如雨下。
朱翌瑛老师特别关注到一位青少年患者,通过玩偶的排列,帮助他表达了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对父母离异的复杂情感。活动现场时而安静沉思,时而哽咽低语,那些长期被病痛掩盖的情感,在这一方小天地里得到了安放与理解。

活动尾声,刘西勤老师看着满桌被赋予情感的小物件,动情总结:"今天,我们共同见证了小物件如何成为心灵的代言工具。在肿瘤治疗的漫长征程中,这样的内在探索不是奢侈,而是必需品。感谢每位参与者的勇气,你们重新排列的不只是桌上的物件,更是生命关系的可能性。"她特别强调,这种疗愈不会因活动结束而终止:"希望今天种下的觉察种子,能在各位未来的生活中持续生长。
活动整体氛围:欢快,活跃,放松,积极。
参与者对小物件摆放形式的接受度与体验感:
操作简单易上手:绝大多数参与者(85%)表示摆放过程轻松自然,没有心理负担,平均易用性评分为 4.5分。
表达更安全、更轻松:相比语言表达,88%的参与者认为通过小物件表达情绪“更安全、更少压力”,尤其适合不擅长直接倾诉的患者。
情感触动深刻:平均 4.4分的反馈显示,小物件有效触发了深层情绪和思考,许多人在摆放过程中有“意外发现”或“新的觉察”。
小物件的丰富度:多数人对提供的物件种类表示满意(4.0分),但约35%的参与者建议增加更多象征性物品(如自然元素、抽象符号等)。
参与者反馈:“下雨天,我们也可以起舞” “有妈在,你放心“ “很开心,很放松”
本次“小物件疗愈”活动,在西安交大一附院肿瘤放疗科以四重专业力量搭建心灵对话桥梁。从细节到诊疗转化情感启示。我们见证沉默的患者第一次落泪,紧绷的家属松开握拳的手——物件排列让隐藏的创伤显形,让被压抑的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