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启新程 砥砺前行铸华章。2024年1月23日,经过医院相关部门及多学科的多次现场办公、密切协作、检查验收,位于我院外科大楼的消化内镜第二中心正式运行投入使用。当日即顺利完成消化内镜下超级微创手术6例,其中包括1例高难度早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患者某先生,不幸患有慢性肾脏病,腹膜透析状态。近日因“上腹痛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结果又发现:胃窦粘膜早CA病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鉴于本身的特殊病史,慕名从陕北来到一附院消化内科寻求诊治。经超声胃镱检查确定为胃窦早CA,病灶较大,延及幽门管,并粘膜下层浅浸润。因患者基础状况较差,慢性肾脏病5期,合并心衰、电解质紊乱、水钠潴留、低蛋白血症、腹腔积液。同时全胃黏膜充血、水肿明显,术中解剖层次欠清,给内镜下病灶完整剥离的整个操作过程带来新的挑战,而且存在术中术后伤口愈合延迟、再出血、病理升级及术后肿瘤复发等诸多隐患,因此是否可以接受内镜下微创治疗成为医患双方都面临的一个艰难选择。和水祥主任组织团队及相关科室讨论,一直认为应该积极为患者争取损伤小、费用低的微创手术方案。患者及家属对我们也充满信任,坚持选择内镜下ESD术。在和水祥教授现场指导和麻醉科的保驾护航下,任牡丹教授术前精心策划术式和预案,术中及时有效的处理病灶渗血等问题,完整切除病灶,为患者解除了病痛。现在患者康复顺利,家属热切的感谢消化内镜中心人员的卓越技术,使其避免了外科手术并大大减轻了患者的手术痛苦及费用负担。
随着消化内科病房整体搬迁入住新外科大楼10-11层,同时在5层新设消化内镜第二中心,大大缓解了我院消化内镜诊治空间不足的困境,更加符合消化内科微创手术为引领的学科发展大方向,使患者从病房到内镜中心手术的转运更加顺畅,避免医疗隐患,也进一步缩短了患者消化内镜诊治的预约等待时间,为更多的群众提供国家队的优质服务。
科普链接
随着内镜设备及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使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及时发现成为可能,以ESD为代表的内镜下超级微创切除技术也成为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常用方式。通过积极的人群筛查、术前充分评估推演、术中仔细操作、术后精心护理,可以使我们对消化道肿瘤的防治关口进一步前移,并及时发现、有效根治,大大提高我国消化道肿瘤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适用于以下消化道早癌或癌前病变疾病的治疗:
1. 胃早癌:是指癌细胞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没有侵犯胃壁深层或淋巴结转移的肿瘤。
2. 食管早癌:是指癌细胞仅限于黏膜内或少量侵入黏膜下层的食管癌。
3. 肠道粘膜下肿瘤:来源于粘膜肌层或位于粘膜下层的肿瘤,如胃间质瘤、食管平滑肌瘤等。
4. 消化道息肉:消化道内的某些大小或形状特殊的息肉,如直径超过2厘米的大型息肉、隆起型或凹陷型息肉等,存在短期内癌变的可能。也需要及时进行ESD等术式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