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室动态 > 正文

科室动态

西安交大一附院肿瘤放疗科开展催眠治疗体验 助力患者及医护提升睡眠质量

发布时间:2025-08-18   文章来源:肿瘤放疗科    作者:魏嘉琪   责任编辑:裴薇   (点击:)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安宁疗护服务、提升临终患者生命质量的号召,着力解决肿瘤患者及医护人员的睡眠障碍问题,探索非药物干预手段的应用价值,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爱护天使项目及联合肿瘤放疗科于近期组织并开展了一场公益催眠团体治疗体验活动。本次活动在医院肿瘤放疗科的精心策划与组织下进行,在张晓智主任级李茸护士长的大力支持下,特邀美国催眠治疗师学会认证催眠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催眠专业委员会会员马春龙老师担任治疗师,旨在为饱受睡眠困扰的患者及辛勤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身心放松的新途径。

立足政策要求,践行服务创新

国家近年来高度重视安宁疗护事业发展,《“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政策文件均明确要求发展安宁疗护服务,加强生命教育,提高临终患者生命质量,减轻痛苦和不适。睡眠障碍是晚期肿瘤患者及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的医护人员面临的普遍难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国家卫健委等部门也倡导在医疗实践中探索整合医学、心理社会支持等非药物疗法。交大一附院爱护天使项目组及肿瘤放疗科组织本次公益催眠团体治疗活动,正是医院在专业领域内,将国家政策精神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活动旨在探索利用安全、有效的催眠技术,帮助患者缓解因疾病、治疗带来的焦虑、疼痛及失眠困扰,同时也为守护患者健康的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减压支持,体现了“身心同治”的人文关怀及现代安宁疗护理念。

明确方向,专业为本

在活动策划初期,交大一附院爱护天使项目组及肿瘤放疗科就明确了活动方向。一致强调,安宁疗护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终末期患者的生命质量,服务既要专业规范,更要充满人文温度。响应国家鼓励探索非药物疗法的政策精神,医院肿瘤放疗科认为实践必须立足国情、本土实际和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与文化背景。本次催眠团体治疗活动,是科室践行“专业为本,文化为桥,暖心为魂”理念的一次具体探索,旨在寻求如何让专业技术更贴近患者、让关怀更具文化适配性。

深入病房,精准对接需求

为确保活动效果,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爱护天使项目组组长李茸护士长的安排下,西安研究型医院学会安宁疗护专委会朱翌瑛老师、王慧老师、陆丹萍老师与马春龙老师于8月12日下午深入肿瘤放疗科病房进行查房沟通。这次沟通不仅是为了建立信任,更是一次重要的前期评估:通过交流,初步了解了患者群体的基线睡眠状况(如入睡时长、夜间觉醒次数、总睡眠时间、睡眠质量主观评分)、主要困扰(焦虑、疼痛、杂念等)以及对催眠的接受度与期望。这些信息为后续团体催眠的针对性设计提供了依据。

在沟通中,团队注意到参与活动的患者及家属大部分来自西安周边区县,且以中老年人为主。为了消除他们对催眠的陌生感和疑虑,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桥梁,团队决定在后续活动中充分尊重并融入患者熟悉的文化认知体系。这一基于文化尊重的策略,有效拉近了与患者群体的距离,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温暖体验,文化共鸣

8月13日活动当天,在交大一附院肿瘤放疗科精心安排的安静舒适环境中,团体治疗如期举行。参与者包括经科室筛选的睡眠障碍患者及家属(多位来自西安周边区县的长者)以及部分自愿报名的医护人员。

在朱翌瑛老师与陆丹萍老师的主持与关怀介绍后,马春龙老师开始了催眠引导。为了更贴近参与者,马老师运用了患者熟悉的陕西“叫魂”民俗进行类比,并用陕西方言温和地解释催眠放松的原理:“咱们今天做的这个放松啊,就像咱给受到惊吓的娃‘叫魂’一个理儿,不是啥神神叨叨,就是用咱听得懂、信得过的安心话,把咱们自个儿因为病啊、愁啊‘惊散’了的那份舒坦劲儿、瞌睡劲儿,稳稳当当地‘唤’回来...”这种深入浅出、贴近生活的讲解,获得了参与者的理解和认同。

随后,马老师全程运用亲切的乡音和参与者熟悉的生活意象(如“老家的热炕头”、“村口老槐树的荫凉”)进行引导。在其专业、平缓的引导下,活动现场氛围宁静祥和。团队观察到,参与者们逐渐进入深沉的放松状态,呼吸变得深长均匀,身体放松。在引导的深度放松阶段,现场观察到所有参与者均安然入睡,包括此前评估中主诉睡眠障碍的患者及医护人员,这初步显示了此次文化适配性引导结合专业技术的效果。

延伸关怀,赋能日常

团体催眠体验结束后,在交大一附院肿瘤放疗科的支持下,马春龙老师向参与者发放了一段安全普适的核心放松引导语,鼓励在家练习。此外,马老师还教授了几种简单易学的快速入眠/放松小技巧,如“478呼吸法”、简化版“渐进式肌肉放松法”以及构建“安全岛/宁静花园”意象,并讲解了如何运用积极自我暗示来促进身心舒适与康复信心。这些技巧旨在帮助参与者及医护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自我调适,缓解紧张和失眠。

初步观察与反馈

本次活动在交大一附院爱护天使项目组及肿瘤放疗科的组织框架下,采用了自然观察与即时反馈的方式进行初步效果了解:

1. 前期沟通奠定基础:活动前的病房查房沟通,帮助团队初步锁定了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及其具体困扰。

2. 过程观察:在催眠引导过程中,团队观察到参与者普遍出现深长均匀的呼吸、明显的肌肉松弛(尤其是面部和肩颈部)、对环境反应性降低等深度放松迹象。尤为显著的是,前期沟通中确认的数位睡眠障碍患者在现场安然入睡。

3. 即时主观反馈:引导结束后,参与者普遍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积极的体验,如“好久没这么踏实的睡过了”、“脑子里的杂念清空了”。医护人员也反馈感到“紧绷的神经放松了”、“虽然时间不长,但比睡一晚还解乏”。

基于这些初步的观察与反馈,本次活动在缓解焦虑、促进深度放松、以及改善特定睡眠障碍症状方面,展现出了积极的效果,为医院未来在安宁疗护领域探索此类本土化、非药物干预手段提供了实践参考。

积极反响与未来展望

活动结束后,多位患者表示身心轻松,医护人员也反馈体验有效帮助释放了工作压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爱护天使项目组组长李茸护士长表示,此次活动是爱护天使一次团队减压及爱护医务人员人文活动,更是一次将国家安宁疗护政策精神落细落实的积极探索。活动初步效果令人鼓舞,其亮点在于对“文化敏感性”和“本土化沟通”的重视——运用患者熟悉的民俗进行科学类比,以乡音乡情作为沟通媒介,体现了对服务对象精神世界的尊重与融入,是提升服务温度和效果的重要方向。活动不仅关注患者,也关怀医护人员,不仅提供即时体验,更注重技能赋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将认真总结本次活动经验,探索将其转化为可推广的服务模式,并在未来实践中,继续探索心理社会支持技术在本土安宁疗护场景中的应用。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