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晚,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港院区血管外科收治了一位来自咸阳某县的81岁高龄患者。该患者突发右下肢剧烈疼痛达7小时,经当地医院B超检查,确诊为“右下肢急性动脉栓塞”。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患者被紧急转至我院。
患者既往有长达50年的“心房颤动”病史,曾患“腔隙性脑梗死”5年,并停用抗凝药物3个月。房颤导致心脏内血栓形成并脱落,随血流阻塞下肢动脉,是造成此次急性肢体缺血的直接原因。房颤引发的栓塞事件病情凶险,若不及时处理,致死率与致残率极高。患者入院时右下肢皮肤出现花斑,足趾青紫,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伴有麻木及运动障碍,病情进展迅速,严重时面临截肢甚至生命危险。血管外科刘超主治医生迅速判断病情,明确诊断为“右下肢急性动脉栓塞”,并立即向家属说明病情及手术必要性。
刘超医生指出,对于此类由房颤血栓脱落所致的急性栓塞,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介入治疗亦无法完全清除血栓,外科切开取栓手术是恢复血流、保全肢体、挽救生命的关键手段。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家属一致同意手术治疗。
血管外科禄韶英主任及杨林副主任迅速协助组建手术团队,介入手术室、麻醉科、血管外科医护迅速响应,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凌晨1点,血管外科团队在局麻下为患者施行了左股动脉穿刺造影及吸栓导管取栓术。术中见右股腘动脉段血栓阻塞,经积极抽吸,大量新鲜血栓被清除,血流成功恢复。整台手术紧张有序,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安返血管外科病房。
术后护理团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尿量、穿刺点渗血情况及下肢血运变化,实施水化治疗,并于术后3小时启动抗凝治疗,预防再灌注损伤及血栓复发。经过整夜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右下肢皮温、动脉搏动、感觉与运动功能均逐步恢复正常,肢体症状明显改善,且未出现严重再灌注损伤。次日早晨查房时,患者一般情况稳定,肢体血供良好,手术取得成功。此次救治充分体现了血管外科在急危重症面前的快速反应能力、多学科协作的高效性,以及病房治疗与护理在术后康复中的关键作用。
刘超医生提醒,房颤是导致全身性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规范抗凝治疗和定期随访至关重要。一旦出现突发肢体疼痛、皮温下降、肤色改变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争取在“黄金时间窗”内进行血运重建,以最大限度保全肢体功能、降低死亡风险。
此次救治不仅展现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团队的专业素养,也再次印证了多学科协作在急重症救治中的核心价值。从突发病情、快速手术到术后护理,病人康复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力量,交大一附院医护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