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我院派驻青海心内科专家雷新军教授和青海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陈秀英主任的带领下,青海省人民医院介入团队成功完成省内首例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 BRS)治疗冠心病患者术(图1)。
目前,绝大多数的冠心病患者植入的都是第三代金属药物洗脱支架,因其“金属”特性而存在一定的弊端。生物可吸收支架则采用完全可降解聚合物材料聚乳酸(PLLA)作为支架基体材料,其涂层为含有雷帕霉素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植入人体后经过血运重建、支架降解吸收和血管修复三个阶段,历经3年左右的时间在体内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不仅避免了金属支架永久残留体内带来的风险,而且还使血管的弹性舒缩功能得到恢复,真正实现了从“血管再通”到“血管再造”的飞跃。


图1 生物可吸收支架
患者李X,男性,60岁,2年前因劳累性心绞痛在外院做冠脉造影提示RCA 2段末狭窄约80%,建议支架治疗。但患者对金属支架永久存留体内具有极大的顾虑,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近期患者胸痛频繁发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遂慕名来青海省人民医院进一步诊治。
5月31日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雷新军教授带领景林德博士和李瑞峰医生按照预定方案为患者实施了手术。冠脉造影示:RCA 2段节段性狭窄约25%,末端狭窄约90%,为不稳定斑块,血流TIMI 3级(图2a)。决定干预右冠:6F SAL1.0指引导管到位后,先操控Sion导丝通过病变至LV末端,然后再沿导丝送入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检查,结果显示RCA 2段末狭窄最重部位血管面积为2.30 mm2,斑块负荷为85%,手术指征明确(图2b)。首先,使用NC Balloon 3.0 x 15 mm 20 atm预扩张靶病变,造影示残余狭窄约25%,再在IVUS指导下植入Xinsorb BRS 3.5 x 28 mm,随后采用NC Balloon 3.5 x 9 mm 16atm逐段后扩张,造影显示支架充分膨胀,血流TIMI 3级(图2c-g)。最后,进一步使用IVUS评估手术情况,结果显示:支架充分膨胀,贴壁良好,支架远近端未见夹层,血管面积为8.01 mm2,手术效果非常满意(图2h)。术中患者无特殊不适,术后病人安返病房。








图2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图3 手术剪影
BRS被认为是冠心病介入领域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其功能初期起到支撑作用,然后在体内逐步全部吸收,是恢复血管自身功能理想的转归方式。实现“介入无植入”的血管重建是心脏介入医生的理想,该技术的应用标志着青海省人民医院冠心病患者治疗水平的提升,将造福更多的青海人民。